美国人文社科留学与出路

来源:www.china-us.com 作者:李莉娜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01日 05:34

摘要:

随着本科赴美留学人数的逐年增加,有意攻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与日俱增。人们都想知道,人文社科类教育能够给我们什么?人文社科留美的出路在哪里?

      一般意义上说,人文类专业包括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则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主。在美国的这些专业学院中主要以美国学生为主,东方人的面孔比较少见。随着本科赴美留学人数的逐年增加,有意攻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与日俱增。人们都想知道,人文社科类教育能够给我们什么?人文社科留美的出路在哪里?


(一)为什么要念人文社科类专业


      与常人不同,我有两个本科学位。为什么继北京大学Bachelor of Laws(法学学士学位)之后,我还想拿一个Bachelorof Liberal Studies(文理学学士)呢?首先,我深信本科教育乃是一所大学的精华所在,我想接受最好的教育。另外,成为在全球化时代,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拥有能从容应对诸多问题的“志向与能力”并存的,二十一世纪的领导型人材,我相信,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学子的孜孜追求,而文理学院对于学生的严苛要求和缜密训练是锻造人才的最佳基地。

 

      我的志向是什么呢?很简单,我想做一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时代需要航天航空设计工程师,也需要播报航天成果的新闻记者;时代需要医师治愈人的身体,也需要社会工作者和心理专家治愈人心;时代需要学建筑学机械的工程师,也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职人员;时代需要有开创力的科学家,也需要有想象力的小说家;时代需要研究数字的统计师、精算师,也需要研究人和社会的社会问题专家和公共政策专家……时代需要多种多样的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能够发现问题和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人文社科类专业向来强调素质教育,学生除了可以广泛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涉猎现代最尖端的学问,掌握跨学科地综合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以平凡之躯为不平凡之事,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原因。


(二)人文社科类专业给了我什么?

      

      美国式教育与中国不同的是seminar(研讨班)课程的存在,每个研讨班由一名导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一般不超过20名),每周留有大量的readingmaterials(阅读材料),课堂常常只用作讨论和做presentation(PPT展示)。我选择了历史学作为研讨班学习方向,导师 Sterenberg教授是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系的PhD,第一堂课就布置了readingassignment (阅读任务),一周内读完《InDefense of History》(《捍卫历史》)287页的典型砖头书,让我直呼Oh,my gosh !最初的那一个礼拜,我过得异常痛苦,大量的生涩术语需要查阅,大量不清晰的概念需要查阅史料,但渐渐地,我发现我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从一周内读不完一本书到一周能读完几本学术著作。与此同时我的论文写作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到学期末时,我不仅以全A的成绩为自己的努力画上了完美句点,还成功地在一个月的突击GRE大战中取得了1500的好成绩。研讨班的另外一个教学重点在学术能力的培养,即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年伊始,导师会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份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学年中导师会按照这份计划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度并给予指导,学年末要交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包括背景介绍、界定问题、问题解决方法讨论、结论),这往往也是毕业论文。我也因此被训练成一名可以快速开题,制定研究计划,切实执行,并形成研究报告的学术人士。在后来的求职阶段中,我发现学术能力和工作能力息息相关。一次,在某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的小组面试(已经是二面了)中,每一小组都被分配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要求在5分钟的小组讨论后作展示、给出一个问题解决方案。我们小组分到的主题是如何为一辆新型环保型汽车上市造势,当时我那组的组员七嘴八舌意见很不统一。我迅速分析后,在脑中建立了一个框架,运用的就是做研究的思维方式。首先想背景,当前的情况是什么,无非就是能源紧张、污染严重这一事实和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想要做出改变这一需求;其次想问题,这是个什么问题呢,新车要上市;然后就是解决问题,如何吸引眼球呢?那就要抓环保这一卖点,和当前的环境现状相结合,以及如何唤起目标群众的情感共鸣,那就要继续细分目标群众……我思绪清晰地给出了整个方案脉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组组长,并且成功杀进了终面。那次之后,我回想整个过程,把我和其他面试者区隔开来的不是其他,正是多年学术生涯训练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的思路是成功的关键。


      除了历史学的课程外,我还一度连着修了三门宗教学课程,都是由一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执教的课程。Walt教授的头发已近花白,他是研究东亚文化的专家,尤其是宗教文化。在老教授的课上,我跟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读《道德经》、《论语》、《吠陀经》、《罗摩衍那》等等经典。《道德经》和《论语》在国内不是没读过,但却是未真正理解过。光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个字老教授就让我们读过好几个版本的译本,其中我还记得全的是Wayne Dyer的版本,“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可以被讲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被言明的称谓不是永恒的称谓)”英文天生的简洁和直白的确可以帮助我理解含蓄而深刻的中文,而同来自北欧、南非的同学交流彼此对这些经典著作的见解,也时常让我有意外的收获,常常仍不住感叹:原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的由外而内、从英文读中文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学习宗教学、社会学的过程可谓真是meditation(冥想)的过程,心境在学习中一点一点沉淀,领悟力也在学习中一点一点加深,学年结束后回国,朋友都说我脱胎换骨了。其实是因为常常跟来自各国的学生交流,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撞击和融会使我心境变得非常开阔,理解人和事变得更加容易了,换位思考对我来说变得更加容易。记忆很深刻的是,之前在国内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工作,服务客户是国内最大的IT公司,一次新产品发布会前大老板的发言稿迟迟未定,但是因为大老板一直在国外开会,所以甲方公司的公关部一直得不到请示的结果,也不敢擅自定发言稿的主题,我们公关公司这边也只好干耗着。等到凌晨3点,对方也没给回应,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尝试猜大老板想说什么,基于对他过往演讲稿的熟悉和制作季度产品销量分析报告的经验等,我估摸出了个方向,然后开始动笔。接近6点,终于完工。在总监审核之后发给对方,然后继续等待消息。10点新品发布会就要召开,8点大老板下飞机后给我们挂了个电话,说写得很好,改改就可以用了。


      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问我,这些历史课、宗教课等社文科类“没用的”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啊?我想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营养,能够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融入你的身体,使你成为一名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人,成为一名稍加点拨就可以迅速通透的聪明人,成为一名也许起步时稍逊但成长惊人的职业人。


(三) 选校要选什么?


       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在选校的时候该选些什么呢?学校的综合排名是怎样、目标专业的排名又如何、师资力量是否强大、毕业生就业率是否高?这些数字当然要参考,不过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硬性指标以外,诸多隐形的软性条件也是人文社科专业选校时更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选校前,家长和学生首先需要明晰一个理念,上大学是为了什么?笔者以为上大学不仅是去学习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去获得一个学位提升自己,更是去学习做人。对于人生发展而言,18-22岁是继启蒙阶段后最重要的塑造人格锤炼思维的时期,所以跟何种类型的人在一起学习生活四年,在何种环境下度过这黄金四年的学习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导师Sterenberg教授教我们凡事多问一个“So What(那又如何呢)”,这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有极大的补益,也让我形成了凡事多问一个“那又如何呢”的习惯,让我能在浮躁的社会里看清楚世界看清楚事,是以江湖虽险恶,也能守住底线。我有一位兄长在雪城大学念完国际关系硕士之后,跟着导师去加拿大做了两年项目,后被导师推荐去了世界银行,至今呆在纽约,一副“乐不思蜀”的模样。所以可见对于职业发展来说,大学里的老师、同学与历届校友构成了个体一生中最重要也最稳固的社交网络,也是最为重要的人脉资源来源。而人文社科专业的特性又决定了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有相对大的自由来支配个人时间,那么有了时间干什么呢,是大量参与社团活动,忙碌于各种实习中,投身志愿服务还是周旋于各种社交party结交朋友?人是群居性动物,所以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本法则,身处于哪种群体所在的圈子就会过上哪种类型的生活,所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群体是非常重要的;最可怕地是,到了美国才发现自己的风格跟学校气场、甚至城市氛围都不合拍,那恐怕就只能形单影只度过四年时光了。所以说人文社科专业选校时除了选看得见的硬件之外,隐形软件的挑选不能不多加留意。


(四)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世上的成功学理论千千万万,从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再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其实都可以高度提炼后归结为“两点一线”模式。每个人都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道理。两点即目标点与行动点,是发展路上由始至终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两点;一线即从行动起点到目标终点间所需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自身修养、特长、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因素贯穿起来的发展脉络。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努力为着目标去奋斗,这就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成功模式。但是世俗经验的缺乏与自我认知的不够常常使青年人感到迷失,这时候就需要人生掌舵手家长和老师来指点迷津了。自我的发掘和理解是这世上最具排他性的工种,无法由他人取而代之,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传输世俗经验,希望青年人借着前人成功路上的余光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加顺遂些。


       美国教育部的一份报告表明,2011年在美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在人数上首次超过了印度留学生,跃居国际留学生首位。现在,美国平均每5名国际留学生中,就有一名中国学生。但中国学子们亲睐的专业,多年来却并无多大变化。工学院,商院等仍是热门中的热门,其他专业如文学,教育,新闻,国际政治等专业,仍可谓小众。对于大部分中国人,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好找工作似乎已成了共识,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同第一代中国留学生相比,现在的留美学生在美国的名校念人文社科类专业,前路也是相当广阔的。


       以国际关系/政府管理专业为例,过去有勇气挑战此专业的学子一般在抵美后会感觉:实习机会不多,社交圈太窄,找工作寻不到有力的人脉,以及身份的问题,留美难度大。因为国际关系/政府管理专业在中国留学生当中算相对热门的文科专业,因此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易在多数人心中产生诸如"所有文科专业都难就业“的印象。


        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和人脉问题,是所有国际学生的在找工作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上的崛起,越来越自信的中国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跟美国人打交道的技巧,因而这样的不利条件应该不会持久。其次,仍以国际关系/政府管理专业为例,留学生们除了在政府部门就职,还可选择非盈利性组织机构等。在本科或研究生期间若另双修了金融,教育等专业的人才,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工作出路更广。因为文科类专业本身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广泛受到一些媒体、教育性质类机构的欢迎。另外除了留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回国也是一种不错的出路:就业选择范围广――同样的,政府部门,非盈利性机构,媒体类,甚至银行学校等。近些年选择回国的“海归”越来越多,2011年中国更是迎来了30万海外学子的回归。相信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回国就业。


        除了直接就业以外,继续深造对那些选择了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就是攻读法律。在美国,法学是没有本科课程的,这主要是出于对开拓法律学生的视野而考虑。而由于历史学、政治学等的训练能很好地培养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申请美国法学院的时具有较大的优势。能顺利拿到法学博士(JD)学位的人,基本在出路问题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攻读JD的难度本身很大,投入成本多,加上律师作为美国的第二权利阶层所享有的特殊地位,这个群体有比较好的出路。另对其他如上文提到的国际关系专业,文史类,教育类或媒体类等,攻读一个博士学位,然后在美国的大学寻找教职、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有位中国留学生,双修了大提琴和中学教育专业,最终拿到了大提琴博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的一所高中担任教师。有一位北大毕业的学长在美国完成了社会学的学位以后,在国际劳工组织工作。


       总而言之,人文社科专业的出路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的外国机构和企业需要大量接受美国教育,了解中国的高质量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需要招募很多了解美国的人文社类科人才。多年来形成的“文科就业难”的局面,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正在改变。诚挚地希望所有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具备真正热情的学子们,选择一条内心真正向往的道路,坚持到底,一往直前。

 
美国本科留学的新时代
 
 

免费评估咨询

姓名 GPA
学校 TOEFL
SAT GRE GMAT
电话 申请类别
Email 申请专业
      红色边框为必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