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琳:幸福来自“ 目标”——再读《人生设计在童年》

来源:www.china-us.com 作者:燕定美中教育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0日 09:56

摘要:

旅美作家、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陈瑞琳的书架上有一本书——《人生设计在童年》,并且珍藏了十年。作为一个读者,陈瑞琳无疑是读懂了这本书,并且十分认同其作者高燕定所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位母亲,陈瑞琳根据书中哈佛爸爸为孩子从小规划的实践经历,结合自己的培养方式,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了梦校哈佛。如今,把这本书架上的书再度拿出来品读,陈瑞琳感悟,人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人生目标的实现……

  旅美作家、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陈瑞琳的书架上有一本书——《人生设计在童年》,并且珍藏了十年。
  作为一个读者,陈瑞琳无疑是读懂了这本书,并且十分认同其作者高燕定所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位母亲,陈瑞琳根据书中哈佛爸爸为孩子从小规划的实践经历,结合自己的培养方式,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了梦校哈佛。
  如今,把这本书架上的书再度拿出来品读,陈瑞琳感悟,人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人生目标的实现……

  幸福来自“ 目标”——再读《人生设计在童年》
  旅美作家、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陈瑞琳
  孩子,不仅是国之本,也是家之本!
  爱,不仅是代际的传递,更是希望的传递。
  幸福,是生命之终极渴望,但幸福来自于目标实现的满足,来自于自身发展的完善。
  何谓“目标”?其实就是人生的设计,就是从童年时开始建立的勇气和自信!
  整整十年了,《人生设计在童年》这部书放在我书架的最顶端,它犹如一束光,照耀着我们全家一路走来的亲子之路。送儿子去哈佛读书的前夜,蓦然回首,我忽然发现,它其实不是一部书,而是一门生命的哲学。
  最早认识这部书的作者高燕定先生是在1996年。那年他的女儿高倩在美国加州的中国书刊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实作品《西方到东方》,孩子的照片登上了《休士顿纪事报》的头版。在高倩的新书发布会上,我见到了这位聪慧绝顶的小姑娘,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眼前的这个黑头发的小姑娘必定要走向她生命的灿烂之路。
  高倩的《西方到东方》,记录的是这位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附中九年级的学生,在1992年的冬天随同父母返国探亲的故事。一个完全在西方世界中长大的11岁小姑娘,背着父母买给她的便携式写作小电脑,开始了她40天不寻常的少女中国行。在这部十几万字的日记体游记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小少女纤细入微的情感。全书最精彩的灵魂,既是以一个少年的心表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别,也是一个生在中国、长在美国的小姑娘对自己文化母国的执着探寻。
  记得在那次见面之后,我知道高倩正在构思她自己的第二部书,打算以美国的生活为背景,描写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少年在家庭、社会中所面临的心理冲突。1996年夏,她再度踏上了归乡之路。再后来,我听到高倩以卓越的成绩成功地考进了她梦想之初的哈佛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战绩跨进了她梦想之二的哥伦比亚法学院。再再后来,她在美东成家创业,一路凯歌……
  作为来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每个父母都有一个最深切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踩着父辈的肩膀走进西方学府的塔尖,这显然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女儿教育的成功,带给高燕定的并不是生命努力的满足,而是他对人生旅程的深刻反省。他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走过的教子之路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个体的成长轨迹,而是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精彩人生设计的教育轨迹,同时也蕴含着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为此,他开始了对海外教育思想的挖掘和探索。当他一步步用文字来重新塑造“理想”的时候,他再一次惊然发现:原来关于“人”的设计和培养是如此的激动人心!
  记得那是美国南部的丽塔飓风过后,我看见了刚从中国返回的燕定先生。早年来自中国科学院,又在美国大学多年从事科学实验,使他养成了一种探索性思考的习惯。我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那种发现者的信心和梦想家的顽强:虽然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却掩不住内心洋溢的兴奋和喜悦。他手里正拿着两本广西师大出版社新出版的书:《人生设计线路图》和《人生设计在童年》,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谱写出的作品。为了传扬一种教育理想,他这次专程回国接受中央电视台“央视在线”节目的访谈,并南下深圳举办了11场演讲。不仅新浪网全文刊出了他的书,著名的《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都相继发表了有关他的作品的书评。看着他浸在血丝里燃烧的目光,我感觉那是一个蕴积多年的生命正在喷发,正在打开他创造的闸门。
  喜读《人生设计在童年》,全书的精华首在作者鲜明的教育主张:人生设计在童年!然后是目标的确定和奋斗,探讨的是自主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及“超前”教育,还有家长的角色功能,社会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等等。书中最感人的是一路穿插着高倩成长脚印的章节,娓娓道来一个普通的东方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的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文字真实而生动,理性而深刻,极具现实说服的逻辑力量。而书中无数详尽的资料,正显示出一个呕心沥血的父亲对于美国教育及社会结构的熟谙和把握。
  高燕定所思考的教育理想聚焦于人生早期的职业预备,这完全不同于将孩子早早送进贵族学校的那种冠冕堂皇,而是尽早发现孩子的个性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立下可行的目标。纵观中国的教育,大学生虽然层出云涌,但毕业时大多茫然无措,校园教育与职业目标严重脱节,由此造成很多学子“ 高分低能” 的可悲现象。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早地从童年开始,从童年设计,无疑将会更切合社会的需要,也能让孩子尽快地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在这个意义上,高燕定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显然具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献。
  当然“超前”的童年设计和职业规划必须在一个规范化的稳定社会中方可圆满实现,即在可预见的将来让孩子不靠机遇、不靠伯乐地走向必然的成功。另外,“超前”的童年设计和职业规划显然更适合精英人才的培养。尽管我们将面对来自社会结构动荡以及个人素质的种种限制,但一个有早期目标的人生必然会将孩子培养得更接近成功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回首中华文明史,任何一个强盛的时代都是借助于教育思想的昌盛。在过去的30年中,没有人能够精确地统计究竟有多少中国的学子负笈海外,更无法计算还有多少年幼的孩子随着他们青壮的父母也踏上了异国求学的土地。人们多是惊魂未定,然后是面对西方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而茫然无措。但是很快地,孩子们就爱上了异国他乡的校园,并且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可否认中国的孩子在西方校园所展示的学业优秀,这也成为负笈过海的第一代移民辛苦创业的最大安慰。但是,在一个个辛劳的中国父母把孩子们送进美国名校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慨然回首,去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孩子所走过的教育成功之路,从而为我们的社会留下宝贵的经验,也为当今的中国指出一幅青少年教育改革的参考蓝图。正是在这样的呼唤中,高燕定先生携带着他自己集数十年呕心思考的教育成果——《人生设计在童年》走到了我们面前!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的快速富裕正与教育思想的急迫需求形成强烈的呼应,在国门开放的今天,人们已经洞察到中西方教育体制的鲜明差别。多年的中国教育,强调的多是知识的灌输,把孩子们培养成考试的高手,于是一个个原本灿烂的小脸被强制性地纳入到一个统一刻板的高考模式中。而在西方,始终强调的是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希望把孩子塑造成最适合他个性的人,同时也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人。高燕定先生的探索和思考,不仅为今天的学生和父母架起了一座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命彩虹,而且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崭新的现实活力。他的诸多精辟见解,不仅展开了一个深入探究美国教育文化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的时代为中国的教育,立下了一座坚实的路碑。
曾经有一个让我特别感慨的故事。有一年我去访问美国东部著名的卫斯理女校,在图书馆查看到冰心、宋美龄、希拉里·克林顿等人的入学资料。我就对馆长说:“你们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名人纪念馆,把这些有成就的校友资料拿出来展览。”馆长说:“可能你认为文学家、政治家是有成就的女性,但我认为这所学校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成功的,她们中甚至有优秀的面包师、时装师,如果要展览,大家的成就是一样的!” 这话让我非常震惊,在她的心里,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一样的,并不因为谁更有名就高于他人。由此引发我对比反思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在西方,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不一样的人,但我们的教育恰恰相反,却是把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样的人!
  在我自己18年来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叹美国学校里的老师主要看孩子是不是有独特性,他的长处在哪里,他们的教育思想就是把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找出来而后进行培养和发展。这是西方教育特别成功的地方。孩子们在申请大学时,面试的老师不会问你哪门功课没考一百分,他关注的是你有没有做出别人没做出来的事情。在哈佛大学的入学演讲中,主题是“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的几个方式,快乐的几个源泉”;在耶鲁大学,校长强调的是“如何学会感恩”!
  此时此刻,我怀着感恩的心再读《人生设计在童年》这部大书!相信人的幸福,最终来自于人生目标的实现。正是在人生目标的设计和实现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现和完善。

 
如果做一件事可以改变世界
内地学生抢占香港SAT“
留学生活在别处看到人生不
王石讲述哈佛游学生活
 
 

免费评估咨询

姓名 GPA
学校 TOEFL
SAT GRE GMAT
电话 申请类别
Email 申请专业
      红色边框为必填项目